口弦是中国乐器中体积较小的一种,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乐器。据说,早在公元前40世纪的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用口弦演奏音乐了,那时候,口弦的名字叫做“簧”。竹制口弦一般采用质地坚硬楠竹片削制而成,制作时,用锋利的刀子将竹片刳薄,在中间三面镂空刻出簧舌,然后把弦的片头削尖呈剑形,片尾截齐做弦柄。竹口弦的簧舌头部大而薄,中部窄而厚,舌的两侧削成斜面,与竹片的头部相连。弹拨片头时,利用竹片的弹性,可以使簧舌自由往复地振动发音。如果把几个竹片用绳子穿接起来,就制成多片口弦。多片口弦大多由2至5片音高不同的竹片组成,竹片的音高取决于簧舌的长短、宽窄和薄厚。
口弦如何制作
    口弦有金属制和竹制两种。竹制口弦,又称“响蔑”、“吹蔑”或“弹篾”,历史悠久,形制多样,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人民非常喜爱的民间乐器,可以独奏、齐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竹制口弦选用质坚干透的竹片,必须用滚开的清油把竹子炸透,去掉原竹子的青气,使之成为熟竹片,再削制而成。彝族的大型竹口弦,长13厘米左右,宽1.5厘米,小型的长约6厘米,宽1厘米。傈僳族的长15厘米,宽1厘米。制作时,采取坚硬的楠竹片,用锋利刀子刳薄竹片,并在中间三面镂空刻出簧舌。竹口弦的簧舌和风琴的簧舌相似,簧舌的首部宽大而薄,朝向柄端,中部窄而厚,舌的两侧削成斜面,簧舌的根部较薄,与片头处相连,弹动片头时,利用竹片的弹性,可使簧舌自由往复振动发音,音响低沉,音色优美动听,这是竹制单片弦。如将多个单片弦的柄端钻孔穿绳,就成为竹制的多片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