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的康熙年间,皇帝御旨,撤掉宫廷戏班,艺人们只有流落到民间卖艺,有一天,一个艺人的小三弦被老鼠咬坏了蒙皮,可是马上就要演出了,情急之间,这位艺人就用薄薄的桐木板代替,又把胡琴的弓子夹在两根弦中间拉奏,这样,一个既可演奏乐曲,又近似人声的乐器就诞生了,这就是坠胡。
事实据考证是民国时期曲剧重要创始人朱万明与洛阳南郊大屯、王屯的一些“票友”商议,对曲剧的主奏乐器进行改造。他们参照越调和河南坠子的主奏乐器,以三弦为基础,把三弦的板式共鸣改为六角形琴筒,上边张上蟒皮或蛇皮以增大音量,又将供拨弹用的三根弦改为两根弦,于是创造出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新乐器—他和艺人们给它取名叫“坠胡”。坠胡因其琴杆长、琴筒大、发出的音量宏达,而且音色柔和,非常动听,适应了在广场和舞台上演出的需要。从此,坠胡被定为曲剧的主奏乐器。同时,朱万明还和大家在曲剧伴奏上增加了七铙八镲等打击乐器,提高了伴奏效果,让“小腔小调”的曲子戏陡然增添宏大的气势,拓展了曲子戏的表现力。
已研制出的坠胡有深泽坠胡、三弦坠胡、坠板胡三种。
河南坠子传到河北深泽后,吸收评剧、河北梆子的营养并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形成了新的地方戏曲深泽坠剧,伴奏的坠胡也由木板改为铜板,使音域更加纯厚、优美,形成深泽坠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