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铃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铃体铜制,呈圆球形,直径4厘米~5厘米。铃的下端开有一字形出音孔,孔长3厘米、宽0.5厘米,铃内装几粒沙石或铁珠,铃的上端设有圆环,用丝弦或细皮条串联三至五枚小铃,系缚于一根长约100厘米的圆木棍上端。
腰铃的意义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俄国莫斯科大公的使节艾维尔特·伊斯布兰特·伊代斯和他的同伴亚当·布兰特一起访问了中国。在他们撰写和发表的中国旅行记中,第一次把满族的“萨满”介绍到全世界。使得这种神秘的东方祭祀形式得以在全世界流传开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腰铃随着萨满歌舞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北方各族精神生活的重要侧面。烧香跳神,饮食歌舞,酬神娱人,从心理、感情及审美观而言,他们是以吉为喜,以喜为美。可以说,凡烧香跳神,均为致喜,喜字当头,有喜必乐,一喜皆喜,是萨满歌舞的品格。很多现代舞蹈也借鉴了腰铃舞蹈的形式和韵律,特别是萨满舞蹈中独有的腕部、肩部、腰部的动作成为现代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北土生土长的二人转(两个人表演、有歌有舞)这种艺术形式也延承了萨满遗韵。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把萨满教研究作为探索人类历史文化之谜的重要途径和宝藏,以致萨满教研究成为世界文化人类学中颇受青睐的一门科学,至今方兴未艾。一些乐此不疲的学者,对仍活动于身边周围的萨满教形态,不遗余力地捕捉、采录,从事微观普查和研究。
 
  特别是通过多方渠道与角度,追寻、积累、采撷萨满教文化残花散蕊,众多被贬斥或失散的残器陈物拾得后整修复新,都使濒于衰落的原始萨满教北方文化遗存出现复苏。中国近些年亦将萨满教学作为民族学重要组成部分予以足够重视和实施积极抢救措施,从各自所处地域环境与条件,探索人类所共同经历过的原始观念崇拜方式及其在人类文化学中的地位与影响,宏观与微观殊途同归,使萨满教学成为近世最为活跃的热点学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