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猴鼓是什么乐器?瑶族猴鼓的演奏方式

一、瑶族猴鼓介绍
 
瑶族猴鼓,瑶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其为《猴鼓舞》伴奏而得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 的上林县一带瑶族地区。
瑶族猴鼓
 
二、瑶族猴鼓的结构
 
瑶族猴鼓的鼓框多用整段樟木掏空制成,呈圆形坐墩状,两端鼓口直径25厘米、鼓高35厘米,鼓腰稍大 ,腰径27厘米,两端蒙以山羊皮,皮面大于鼓口20厘米,周围边缘钻有若干小孔,每两孔间穿以小木棒,两鼓皮相对应的小木棒用绳索往返勒紧,绳索中间穿以小木棒绞紧,后再打进木楔,鼓皮即可绷紧。鼓棰木制,直棒形,棰长30厘米。
 
三、瑶族猴鼓的演奏方式
 
演奏瑶族猴鼓时,多将鼓置于鼓架上,奏者站立鼓旁,双手执棰击奏。也可鼓身系带挂于颈项,鼓置腹前,边击边舞。还可一人背鼓,另一人边击边舞。音色铿锵粗犷。主要用于瑶族民间舞蹈 《猴鼓舞》伴奏。舞者通常为十二人,多少不限。表演人都化装成猴子,分别敲击猴鼓、小锣、小钹,或手执金箍棒、芭蕉扇等各种道具,模拟猴子的跳跃、抓痒、嬉戏等动作,欢跃起舞,整个舞蹈的起始、疾徐,也都以猴鼓的节奏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