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长号介绍

  长号又称长鸣、铜角、招军、马吹,喇叭等。是瑶、壮、苗、彝、哈尼、布依、土家、维吾尔、汉等族唇振气鸣乐器。瑶语称当嘹。彝语称大巴拉。布依语称莽列。维吾尔语称卡奈依。汉族称大号、长尖、喇叭、尖子号等。流行于中国各地,尤以广西、云南、贵州、新疆等省、区最为盛行。
民族乐器长号介绍
 
  长号历史较悠久。我国古代所有喇叭类型的气鸣乐器都通称为角,最初是用天然的牛角吹奏,后发展为用竹、木、皮革、铜等材料制作,长号则是由古代的角衍变而来。古代为军中乐,文献多有记载。《通礼义纂》:“长鸣角也,按蚩尤师魍魉与黄帝战于涿鹿,帝令吹角,为龙鸣,以御之。魏武帝征乌桓,军思归,乃减角为中鸣,其声尤悲,以应胡笳”(引《太平御览》)。《通雅》中有:“长鸣今时之号通也,口圆而长,如竹筒,一尺五寸。又有小柄空管。从筒中抽出吹之,晋即有鸣葭。”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开始是用角和笳,后又以鼓和角为主要乐器。唐代段成式《觱篥格》:“革角,长五尺,形如竹筒,卤簿、军中皆用之,或竹木,或皮。”《唐书·仪卫志》:“大驾卤簿,长鸣中鸣大角者皆二十。”宋代沿用此制,至绍兴十六年(1146年),长鸣、中鸣竟达各六十之多,辽、金两代鼓吹部的长鸣和中鸣各二十。明时方有铜角。明代王圻《三才图会》:“古角以木为之,今以铜,即古角之变体也。其本细,其末钜,本常纳于腹中,用即出之。为军中之乐。”这种铜角与今日所称长号极为相似。1959年,在江苏省江宁县水阁子应塘村的明代沐英墓中出土一支长号,三节构成,全长115.5厘米、喇叭口直径20.5厘米。据《明史》载,沐英(1345年—1392年)生前曾授为帐前都尉,是个武职官员。这件长号当为他生前在仪仗中所用的乐器,现藏于江苏省博物馆。